家谱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它所反应的社会习俗和人口迁徙现象,是国家正史和地方志的补充。但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探讨家谱的真实性和准确率,恐怕会让人很失望。连司马迁的《史记》都有存疑之处,何况经数十人之手创造的家谱。
别误会,这种不真实的家谱现象,与劳动人民追根问祖的美德是没有关系的,主要还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原因。个人认为,从总体上看,家谱中记载的远祖真实性低,近代真实性高。
民间传说中,家谱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至唐朝晚期的1千多年间,历朝历代均设置了“谱局”这种机构,司职管理民间重要家谱。在这段时期,任贤选能是看家庭出身的,家谱就是身份的证据。比如刘备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汉献帝让人一查家谱就证实了他皇叔的身份,这类真实性高的家谱就是官方版的。
到宋朝开始,科举制度盛行,家谱的修订行为被放宽,民间开始流行自修家谱。于是,家谱的虚假成分大大增加。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或者满足虚荣心,许多家谱开头便追溯到炎帝和皇帝,要么就是某位皇帝或柱国重臣。比如姓张的就说是张良、张飞的后代,姓刘的就说是汉朝皇族后裔等。
到了明清时期,这种虚构家谱的行为更是风靡一时。朱元璋本是农民出身,当上明朝皇帝后就带头胡乱追祖,民间更是上行下效。这时期流行一种“谱匠”的行当,你只需提供简单的家庭资料,他能给你制造一本几十代远祖的家谱,并把他们的功绩吹得天花乱坠。
可能你要有疑问了:不是说家谱远祖真实性低吗?没错,唐朝以前的家谱几乎全都失传了,民间现存的家谱99%是明清时期的。
明朝“谱匠”生产的家谱,有个显著特征,开篇都是用华丽的诗句,点出家族远祖身世显赫,直接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的名人。因此,只要家谱中第一位先祖是个名人,那就八九不离十了,因为不止名人才有子孙。
其实,家谱的真实性还可以从很多角度佐证。古代战争多发、自然灾祸不断、人口迁徙频繁,普通家族想要生存上千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除了孔姓等名门望族以外,平民的家谱想要准确弄清几十代的远祖,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基于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明朝以后的这几百年的家谱,真实性还是很高的。
首先说,家谱的真实性,要看针对哪一方面来说。
针对家谱的真实性而言,归结到两点,第一,远祖的追认。第二、后世的延续。
我们首先来说远祖的追认。
一般而言,一个家族,就以我们唐姓家族为例,要进行始祖的追认,肯定不可能是准确而真实的。
比如我们就是以皇帝轩辕氏之后唐尧为始祖,这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可以说没办法考证的。
几千年的历史,历经战乱、迁徙等等,没有任何一个家族的族谱,会是从始祖一直流传下来不断代的。
所以说,在这一点上,家谱的这一部分的真实性是有待商榷的。
第二,后世的延续,还是以我们唐氏家族为例。
我们现在虽然在四川,但都是清时湖广入川而来的。
很多从湖广过来的家族,根本就没有老谱,也就是靠口口相传,入川后重新修订的族谱,再加上破四旧时期,很多族谱又被损毁,到了现在很多家族重修族谱,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比如我们就是这样的 ,老谱已经损毁失传,现在重修族谱完全只能靠采访族中老人、搜集神主牌等物证、参考现存的字派,等等方式来考证。
也只能找到我们入川始祖的名讳,所以我们现在修订族谱,也只能以我们前清远祖为第一代而修谱。
只能是已知的和能够考证出的,力求保证真实无误。
所以说,家谱的真实性,还是要分两个部分来看的。
我是阆中飞帅,你们留有老族谱吗?有没有修谱?评论区留给你,我们一起聊聊
家谱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
代代相传,记载家族的世代繁衍、重要人物事迹,让后人知道自己的祖上世代。
没有家谱,孔子的后人怎么知道确认自己就是孔子后代呢?总要一个依据,家谱记载或许就是证据。
我个人把家谱理解为:组织架构图
或许换个现代名词更加通俗易懂,再配个图,或许大家都明白家谱是什么?
上面这个家谱思路不够清晰,不够一目了然。
这张家谱就明显清晰明了,祖上七代(七族图)人物关系图一目了然。
看看这个架构图,是不是跟我们日常工作中的架构图是同个东西呢?
古代人也是很有思想,表达方式不比现代差呢!
家谱是中国人的家族史
如果要看真正的中国历史,统治者修订的历史课本并不一定准确,最准确的历史有两个地方可以去寻找:一个是地方志,一个就是家谱。地方志记录了一个地区某一时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家谱则以家族为核心,延续着家族的发展脉络,是最真实的民族史。
一、地方志的编纂非常严谨
无论古代还是现在,地方志的编纂非常严谨。民国及其以前的地方志,其要求以简练文字交待最真实的历史事件。地方志的文字虽然简练,但并不简单。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对编纂者有苛刻的要求。古时候能参与编纂地方志的人,往往都是当地的学究、文化名人或者德高望重者,这些人下笔精炼,言简意赅而表情达意准确,至今读来依然清晰准确。
例如《桂林地方志》中的一段关于军事制度的记载:“隋大业十四年(618),始安郡丞李袭志招募3000人防守郡城。唐咸通二年七月(861年8月),经略使段文楚招募土军,桂、广、容3州共得500人。宋开宝三年(970) 开始,由桂州长史和静江军都监负责募兵教习,用木棒长短3等量身高,上等的选送禁军。宋咸平五年(1002) ,在乡民中选募武艺和气力过人者充实乡兵。宋熙宁八年十二月(1076年1月) ,经略司选募两三千人,九年二月(1076年3月),桂州9县共招来8500人。”短短百余字,就将桂林隋唐宋三代军事制度描述得一清二楚。
二、家谱承袭了地方志的严谨
家族族谱的功能在于记录,记录什么呢?主要有两点,一就是远祖追认,二就是家族迁徙。可以说,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远祖追认史,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迁移史。
(1)首先说远祖追认:
中国人讲究祖宗理念,遵循祖宗事迹与发源是中国人共有的心理。在人类如何起源的问题上,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但中国人可以通过家谱来知道自己的远祖是谁,起源于什么地方。这对于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出身很有意义,我们虽然无法知道人类起源于何时,但至少能够知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炎黄和蚩尤。这个从姓氏起源就可以看得出来:
(2)祖宗十八代的传承
如果说三皇五帝离我太远,那祖宗十八代该是比较近的了。在家谱之中,祖宗十八代如何记载呢?当然是以家族树的方式来记载,祖宗十八代世系谱一般为:
在农村,一般人家会在家谱之中编写字辈诗流传,以给子孙后代取名之用:例如
又如:
刘姓字辈最常用的字:
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米、尔、祖,万、世、永、盛
李姓字辈最常用字: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王姓字辈最常用字: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瑩
(3)祖宗迁移路线的记录:
关于祖宗的迁徙,以客家人为例:
汉民族最早起源于黄土高原渭河平原一带,属于炎黄子孙后裔。随着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西晋“八王之乱”以及后来“五胡乱华”等的影响,开始有大批量的汉人从北往南方迁移。他们经过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着汉水迁移到今天安徽、江苏一代,也有一部分南迁到了江西、湖南等地。
唐末时爆发江淮大战,自西晋以来迁移的大量汉人纷纷逃离,进入相对安宁的江西避难。江西在唐朝时期处于节度使危全讽的控制下,《谭全播传》曾记载:危“在任七年,人物殷盛。”当时的两广和福建等地还是蛮荒之地,江西相对开发较早,加之社会环境稳定,距离江淮又近,于是江西成为了迁移者最好的选择之所。
在唐朝末年,江西的袁州、汀州等地人口大增。北宋《元丰九域志》与《宋史·地理志》记载,唐末大量的人口涌入江西,在崇宁年间(1102年)汀州的移民户数达到了172432户,庆元年间的汀州户数是达到了218570户。
因此,今天有大量客家人的家谱显示,自己的祖先从江西迁徙而来,就是这个道理。客家人的最早故乡在山西一带,安史之乱和唐末江淮大混战后,又迁移到了江西,江西当时人口极为繁盛。但了近代以后,大量人口又渐渐从江西迁出。这就是众多人家的家谱显示祖先来自江西的原因所在。客家人迁移路线图,很好的说明了这一切:
应该说要从不同层面去看,家谱中一般包含几块内容,我们就从这几块内容去看
族谱家谱中的传说故事和名人事迹,真假参半
家谱族谱包含了许多带有神秘性神话性的传说,典型的是先祖在一个地方开基时,常常会描写遇到了各种神奇的风水地理上的故事,有的插了枯枝会长叶,有的埋了鸭子会复活,有的遇到高人给予指点,基本上每本家谱中都有这么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是有原型,但真的是否如此神奇,则大有可怀疑之处。
以及对一些同姓的历史名人的牵强附会,硬搭关系。对于一些功劳容易正面夸大,对一些不好的事迹都会避而不谈,例如某个地域的家族历史上出了一位状元,实际上这位状元是贪污受贿干了不少见不得人,侮辱祖宗的事情。可是,在编写家谱时发现除了这位状元之外,实在找不到更多的名人来支撑,只好改写这位状元的事迹,将其贪污受贿写出廉洁奉公遭人陷害,身陷牢狱,三百六十度大转弯。
宗族迁徙脉络和子孙谱系基本不会错
族谱家谱中最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谱系图或者说是支派图,这里非常严谨,所有修谱人都会想尽所有办法考察清楚自己的家族中哪一代哪一脉哪一派出了几个男丁,娶了什么氏,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脉络如何,还有哪一个不能入家谱,哪一个绝了后,哪一个被过继过来,这个都会有极为清晰的线条。这个是绝对真实可信的,是客观的。错哪里都不会让这个出错,除非是时隔久远,资料遗漏。否则绝不会故意出错的。
祖坟及祠堂记载不会错
老得族谱里会用文字和图画标记好每一个重要的祖先的坟墓以及宗族祠堂的位置和地形,新的家谱则直接拍照。这里如果要对古墓进行考古的话,基本山按图索骥,差不了的,其真实性也无需怀疑。没有家谱会遗漏开基的祖先的坟墓,即使几百年了也会一直流传,并且让子孙去祭拜。当然,族谱家谱被毁或者地名变更无处可寻的除外。
所以,族谱家谱内的记载许多是包含了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具有很大程度的真实性,在做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是的确可以将家谱作为参考文献,但是我们也应该有所甄别,应该和各类材料做相互补充的解读论证。
摧残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缠足的起源和发展
缠足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缠足的风俗起源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直到清末才被大规模反对,从而取缔。
缠足不仅在宋朝的官僚贵族阶层流行,也受到了许多名人的追捧,包括苏轼、辛弃疾都有歌颂缠足的文章,比如“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
正因如此,缠足才开始在民间全方面的发展起来,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缠足鞋。这种审美不仅影响了汉人,还影响了女真族和蒙古人,女真人在同宋朝作战时就以获得缠足女子为乐,蒙古贵族也对此持欣赏的态度。
继元代妇女以后,缠足又在明朝继续发展。朱元璋还将张士诚旧部编为丐户,下令浙东丐户,男不许读书,女不许裹足。
这说明缠足在明朝甚至成为了一种贵贱等级的标志,不是谁都有这种自由的。女子小脚要下,也要弓,还要裹成角黍状等讲究也盛行于明。
清朝的统治者曾经强烈反对过汉人缠足的风俗,但却是和男子剃发令一样,意在用满洲习俗化为汉人习俗,从而加强统治。
时代不同看待事物的观点也不同
我们现在看缠足当然会觉得这种事情不可思议,对女人身体和心理的摧残难以想象,但是这并不代表当时被缠足的女人也这样想,因为社会环境的同质化是非常可怕的,大多数人都只会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思考。
比如说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就是我们现代所不能接受而当时却习以为常的。任何现在看起来不合理的东西既然在当时被创造并广泛传播了,就说明它在特点的社会环境里就是合理的。
大众审美这种东西尤其经不起考验,当年有多少人发自内心的觉得杀马特发型特别帅气有型?不久以前又有多少人真的是觉得欧式大双眼皮好看?难道就真有那么多清新脱俗的人从一开始就反感尖下巴?
这个陋习就是约束女子的脚的自然生长,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都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一双健康的脚走路,对女人来说还真是很大的折磨。
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
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还有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时期。在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
到南宋时,女子缠足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对女子的的通称。但是在南宋时期,女子缠足还不是多普遍的,能够缠足的也限于上层社会的女子。下层的大多数女子由于生活贫苦,需要经常的劳作,一双小脚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不方便的。
到了明代时期,女人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明末张献忠供占四川时,曾经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女子缠足之盛。
也正因为如此,女子缠足之风在清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
在古代的女子一般以夫为天,为了寻找个好归宿,不得不以男人的审美为标准,即使在不喜欢缠足也要缠足,忍受非人般的痛苦。
到此,以上对于四川高中毕业证仿制了吗现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四川高中毕业证仿制了吗现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大家好,关于初中结业证书可以考大专吗知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初中结业证书可以考大专吗知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初中没毕业可以上技校或中专吗小学到高中是孩子的基本知识,最好上完高中,...
大家好,关于公务员需要大专证书吗现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公务员需要大专证书吗现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考公务员必须要有学位证还有毕业证吗毕业证是必须要求有的,学位证不一定。 只有获...
大家好,关于师范大专生考什么证书有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师范大专生考什么证书有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师范类的专科生可以有哪些出路如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等专业,取得学历后...
大家好,关于大专文化可以考什么证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大专文化可以考什么证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我学的是医学检验专业技术,大专毕业生,可以考什么证可以考病理技师病理医师必须临床...
大家好,关于大专毕业的证书级别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大专毕业的证书级别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高级技工证和大专证的区别是什么本质、颁发单位、作用不同。本质:1、技工证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