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的来历,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华夏”称谓的来源;二是作为一个民族,出现形成的具体历史过程。
首先,“华夏”名称的来源。先秦古籍文献《尚书》中记载,“冕服采曰华,大国曰夏”。之后唐代的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解释为: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华夏是对当时,集中出现在黄河流域的族人的一种通称,多指现代社会文化意义中的汉族。但是不能因此把华夏完全等同于汉族。
其次是作为民族的形成过程。按照现在比较通行的民族形成理论,一个民族的形成,一般要以共同的地域为前提和基础,进而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和语言,包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一致性等,再经过一个漫长的互相影响融合,潜移默化的过程,最后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形态。
我国现存的史料文献,最早可以从商周时期开始,探讨华夏民族的产生。《尚书》中记载,周代人有自称为夏的情况出现,如“唯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这里的夏是周人的自称。和夏朝中的夏人,是名同而实异的概念。
众所周知,周人从姬姓,之所以使用夏自称,很可能是因为《尔雅》中解释的那样,“夏者,大也”。夏是指以周为首的部族群体,这个阶段还处于部落状态。
西周时期,天子以分封制管理天下,在当时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各个部族由于之前的发展,在经济,语言和生活方式方面趋于一致。这是周人能够以封土授民的分封制管理天下的社会基础和原因。
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所谓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分布,但是这些散落四方的族人,并不都是外族,很多都是中原旧部,只是相对于天地之中的“国”而言的。
之后在春秋战国之际,基本上都被当时的几个主要诸侯国如秦,晋,楚等合并了。而且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虽位置不同,都不同程度的实现了华夏化。
从这个时候开始,氏族血缘上的差别,已经被淡化,甚至遗忘。而是渐渐被诸侯国与国的概念所取代。诚如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的: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之矣。
从长江以北,燕山以南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广大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全具有民族特征的华夏民族。
华夏民族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反映了我们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漫长的形成过程。作为一个实体概念,不但包括国内的所有人,还包括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在各地的华裔及其后裔等。
不同看法和见解,欢迎留言,评论交流,欢迎关注坡后梨花开。谢谢!
在汉族的形成和发展中,是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其他少数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在中华五千年文明漫漫发展历程中,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华夏民族,称之为"华夏"。
从最早文字史料中的记载来看,在春秋时期称古代中国为“华夏”,《尚书·武成》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现在的学者认为这是后人的伪书)比较可信的记载来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的记载,根据孔子整理上古史料时的考据,“夏”与“华”属于同义词,两个字相互通用,华夏也称“诸夏”、“中夏”,因此,中夏又可以称做“中华”,著名史学家顾颉刚的解释是:“‘华夏’指中原诸侯,和诸夏的涵义相同。”
可见“华夏”这两个字连起来使用是地理方位上的称呼,或者是“夏人”和“华人”居住地的统称,并没有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民族属性,华夏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是比较晚近的事,并非一开始就有民族属性。随着华夏文明的扩展,开始有了大量自称为华夏人的移民,由此产生“华人”一词,这一概念逐步演变为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
但对“华夏”的来历、含义,历代学者各有说法,争议颇多,迄今尚无定论。其中“夏”的起源最早,来源于三代中的夏朝,大禹时期还没有夏的概念,但到了儿子启的时期开始称禹的儿子“夏启”或“夏后启”,这时候“夏”的概念是由地名转为国名或族名的,与现代的民族属性有很大区别。古籍中将夏做为中原,“蛮、夷、戎、狄”做为四方,所以,“夏”又称中夏、中土、中国,这里的“中国”只是就方位而言,与今天的中国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余其宅兹中或”,“或”是古字国的意思,一般指京师或都城,这时候的中国指的是中原的都城或中原诸侯,其范围有限,与华夏的范围相同,疆域不过“方三千里”而已,不能代表现在的中国概念。现代意义上中国一词的使用最早开始于清朝,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时,派出的使臣全称为“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这是首次在正式外交场合使用中国这一概念,而之前的称呼则比较笼统含糊,比如“天下”、或者是“四海”等。
“华”的称呼也始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左传》,并多次出现,比如“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等。从这样的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华”和“夏”、“戎”都是并列关系,其来源与“夏”有着异曲同工的痕迹,源于族名的可能性更大,但族名完全不同于人种意义上的民族,这与后来国外称中国人为秦人、汉人、唐人类同,并非是民族概念上的称呼。
后来的古文字学家们对“夏”和“华”都有训诂研究,《说文解字》中说:“夏,中国之人也。”又说“华,荣也。”这一释义使两个字又有了完全不同的概念,夏和华最早是两个并称的族名,而且“夏”字本义并无人的涵义,应该是“居住在河洛中原地区的夏人”更为准确。而之后的解释则更为夸张,流传比较深入的解释有唐代孔颖达的“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对此解释,现代的专家学者们认为是受大一统思想影响下的附会和美化,不足为凭,与孔子时代的解释有明显缪误,毕竟孔子亲自整理过古籍文献,其解释应该更权威。当然近现代的学者们也有各种解释,有说是来自地名的,也有通过民族学、人种学概念推论为来自图腾崇拜的。
就“华夏”这一概念来说,早期所指是中国这一地理称谓是基本明确的,仅仅是地理范围上而言,并无民族的涵义。按照左丘明、司马迁等古代史学家的观点,五帝同根、三代同源,同为炎黄子孙,共同生活在华夏大地,拥有共同的华夏文明,才形成了近代以后的华夏民族,应该是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与单纯的人种学上的民族概念完全不同!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大禹历时数年,成功治水,被舜选拔为继任者。之后他开启了一个清明的历史时代。所以在当时,以禹代表的夏后族在当时独领风骚,成为盛极一时的氏族部落。又加上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他们又被人们称为华夏族,这也是禹的儿子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叫夏的原因,所以中华民族又称华夏。
“华夏”,用我自己的理解来讲:从人类早期的发展史来看,最早的人类出现直到渐成聚落都散居于中国境内。随着人类的发展,聚落又渐成部落,形成了几大部落集团,比如炎黄集团、东夷集团、黎苗集团。三大集团的不断强大导致了集团之间的战争,最终黄河流域的炎黄集团取得胜利,这就是“华夏”基础的奠定。
黄帝作为部落的首领被尊奉为华夏始祖。以后的尧、舜、禹及再后来的三代夏、商、周都出自于黄帝。“华夏”的概念也是三代之后才有的,“华夏文明”大抵指的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为核心地带的文化类型及其传承。
“华夏”文明的形成不只有中原部落及王朝的建设之功,也有边地部族的贡献。比如蚩尤,比如来自东夷的殷商。
结合考古来看,华夏文明主要指的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为核心地带,已经进入了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也有狩猎及饲养家禽家畜,以彩陶文化为代表。龙山文化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农耕为主兼以狩猎,以黑陶文化为代表。
至于上古世系的传承,《史记》、《三五历记》也只是零星记载,没有明确完整的答案,也不可能有明确完整的答案,毕竟年代太过久远,别说文字记载,连口耳相传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个人认为,记载和传说中的上古世系里出现的人物,有可能有以下的情况:记载中的上古部落首领有可能不只是一个人,很可能是几个人合并;记载中的传承有可能只是一些重要人物、有事迹的人物,而中间更多比较平庸普通的可能被忽略不记。类似于《五帝本纪》中“黄帝者,少典之子”这样的句子,“子”可能是儿子,也可能是指后代。
《资治通鉴》写于司马光被贬洛阳时代嘛。如果说有政治缘故原由的话,咱们能够阐发一下司马光的政治抱负。司马光觉得变法就该模仿汉唐,而当时的王安石他们的表白仿的是三代,主意神宗进修尧舜禹。以是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政治抱负是不一样的。司马光把他的政治抱负依靠在《资治通鉴》外面。要晓得变法变法,不但有设法主意也要有纲要。王安石那里的纲要是《三经新义》,《资治通鉴》说是纲要能够不太适当,然则党争确实是他的创作身分之一。还望指教。不外,司马光是自动请求去洛阳的。看一下史料所载,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逐一:“公(司马光)果辞召命,乞西京留司御史台,以修《资治通鉴》。……司马温公为西京留台,每出,先驱不外三节。……时司马温公审留司御史台,因朝谒应天院神御殿。”《宋史·司马光传》:“请判西京御史台归洛。”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有点奇怪,咋一看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提问措辞有点问题。为什么是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没有为什么,首先这些事讲究一个因缘际会,和当时大环境、人文等有很大关系;其次不是司马光写的,他还没那个能耐,是他主持编撰、修订的!
司马光这个人呢,反正我是不太喜欢,为了报复王安石,新政垮台他本人为相后做了一系列荒唐事,甚至包括把神宗时期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免费送还西夏,不过跟问题不太相关,就不多聊,只是从侧面了解下其人就行,反正执政能力很差,可以说傻。
但奈何文学成就高啊,少年即有神童之名,在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旧派领袖之一。而大家都知道宋朝文人地位之高是历朝历代都无法比拟的,更何况司马光还是朝堂一把手,所以在此种种条件下,既然编撰《资治通鉴》,司马光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人物。
最初,王安石在位期间,司马光因政见不和,备受排挤,所以司马光无所作为下自请外放清闲职务,期间开始编撰《资治通鉴》雏形——《通志》八卷,后来经过英宗、神宗支持,陆续成稿,耗时十九年才完成,涵盖十六朝一千多年历史。
作为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史地位重要无比,其工程量也是非常巨大的,用了大量人员协从帮助,其主要实际编撰者是刘恕、刘攽、范祖禹三人,只是最后由司马光润色、审改,再加上倡导者是宰执司马光,所以最后全部归功于司马光而已。
为什么是宋朝的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的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资治通鉴》的初稿是集体合作完成的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编年体通史名著,记载了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间1363年的史事,书成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
全书共有294卷,目录30卷,考异30卷。按王朝正统的顺序分为16纪,即《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
作为我国编年体史籍记述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所依据材料除前代17部正史外,还广泛采用家谱、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传、野史、笔记小说等300余种史籍资料。
这部巨著参与编纂的有刘攽(bān)、刘恕和范祖禹,检阅文字是司马光继子司马康。
1、司马光已完成战国至秦长编部分
在编撰《资治通鉴》前,他独自撰修了一部战国至秦编年史书《通志》,共8卷,他把书呈进给宋英宗后,治平三年(1066)四月,英宗命他继续编撰,书名为《历代君臣事迹》,在崇文院设立修书局,自选助手,允许他借阅龙图阁、天章阁,三馆秘书阁图书。次年十月,宋神宗继位,对这部书很感兴趣,认为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为此书写了序文。
2、刘攽负责汉史长编的编撰工作。
刘攽(1023—1089年),字贡父。宋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进士,为州县官20余年,迁国子监直讲,官至中书舍人。宋英宗治平年间,曾奉命校正《后汉书》。他在汉史方面有很深厚的基础,所以主要负责汉史长编部分。
3、刘恕负责三国魏晋南北朝及隋、五代十国史事的长编部分。
刘恕(1032—1078年),字道原。宋筠州(今江西高安)人。进士,官至秘书丞。他主要负责撰写三国魏晋南北朝及隋、五代十国史事的长编,此外,他对于全书的体例、史事考订等,都有巨大贡献。
4、范祖禹负责唐史长编部分。
范祖禹(1041—1098年),字梦得,成都华阳人。进士。宋熙宁三年(1070),经司马光奏调进修书局,负责唐史长编部分。书成后,司马光举荐他为秘书省正字,后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司马康(1050—1090),字公休,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继子,进士。主要负责文字校对工作。
二、司马光负责全书的统稿
司马光因王安石变法问题离开宫廷,先是出知永兴军(今西安),后改判西京御史台(在洛阳),他在洛阳居住15年,全力修撰《通鉴》。
刘攽等三位同修在完成各自负责的长编部分后,统稿就落在了司马光身上。因为编写长编的原则是“宁失于繁,毋失于略”。这就要求每部分内容都要详尽细致,最后每部分的内容会显得臃肿。相传范祖禹的《唐纪长编》,长达600卷,所以要进行“瘦身”。
司马光要对各部分长编进行删减,对材料的取舍、对有关的议论是否妥当等进行把关。所以,他的任务也是非常繁重的。到全书修成,费时达19年。
司马光的贡献是:一是完成了战国至秦长编部分,二是对全书进行了统稿修改。他没有把功劳都归结于自己身上也是令人敬佩的。
到此,以上对于运城市安邑高中毕业证样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运城市安邑高中毕业证样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大家好,关于初中结业证书可以考大专吗知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初中结业证书可以考大专吗知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初中没毕业可以上技校或中专吗小学到高中是孩子的基本知识,最好上完高中,...
大家好,关于公务员需要大专证书吗现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公务员需要大专证书吗现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考公务员必须要有学位证还有毕业证吗毕业证是必须要求有的,学位证不一定。 只有获...
大家好,关于师范大专生考什么证书有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师范大专生考什么证书有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师范类的专科生可以有哪些出路如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等专业,取得学历后...
大家好,关于大专文化可以考什么证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大专文化可以考什么证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我学的是医学检验专业技术,大专毕业生,可以考什么证可以考病理技师病理医师必须临床...
大家好,关于大专毕业的证书级别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大专毕业的证书级别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高级技工证和大专证的区别是什么本质、颁发单位、作用不同。本质:1、技工证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