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以前的老师大概率都转了。后来九六,九七,九八年吧(也就这个时间段吧)某小县城又转了一批代课老师。
那批转为公办的老师特别水,可以说是用钱?砸来的。 好多人初中毕业(甚至初中都没毕业)然后交了一笔钱,象征性地上了两三年学然后就转正了。 虽说那时要求高中毕业才有资格报名,但是可以造假啊,当年我的高中毕业证就被人借用,结果人家转正了。
还有不少替考上岸的, 我就认识两个,一个学习很差,然后让他姐替考,另一个更离谱,她本人正在读初三还没毕业,她是替她姐考的,结果考上之后自己去读了,直到现在她姐还抱怨说她妹抢了她的老师资格。 这还真不是编造的,真人真事,而且这两个人现在混得风生水起,都是学校里的头头。(也不奇怪,这种人‘‘情商’’高,肯定会步步高升啊!)
可以想象那批所谓的公办老师有多水!能力再差,人家也可以名正言顺地享受公办老师的待遇。
只可惜了那些有真才实学却没有交钱的代课老师。
八六年经过民师整顿,截止八六年底以前在编的民师,通过多种途径陆陆续续地全部转为了公办教师。八六年底以后的民师随教育发展变化,都被逐渐地辞退了,根本不存在八七年民师转公的事情,反正我们这里没有。
山东省对待民办教师是这样的,从1985年12月31日前在各级教育部门备档注册的都被称为在档在册的民办教师,这一批民办教师后来通招考、转、退等政策大多都转为了公办教师,只有极少部分成为了退养教师,他们的待遇比转正后的教师稍差一点,而1985年年底之后又招聘的被称之为临时代课教师,这一批到2000年之前,大多都已辞退,所以楼主说的1987年招的民办教师都转正的问题,在山东是不成立的。不知楼主是哪里的?你们那里的是什么情况?
国家规定的是八六年底以前参加的民师才能参加民转公考试,凡是八六底以前参加教育的而没有被民整下去的民师后来基本上都通过考试、交了一定的上岗费后转正了(也有极少数不愿参加考试而想直接转正的后来没有机会转而被辞退了)。县级在八七年也招了一批民师,虽然不符合国家政策,但也属于县级在册民师,后来交了一定的上岗费后也转成了公办教师(当时的襄阳县就是这样做的)。
一九八七年被招收录用的民办教师,无论是叮哪个地方的,都早已转为公办教师。不记那年开始,全国教育一盘棋,政策规定,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七日为界限,(简称九三三二七)九三三二七前的代课老师称为县级民办代课教师,98%都通过考试合格转为公办教师,现在大多都已经教退,在家安度晚年,过着幸福的生活。对九三三二七后参加的代课老师,不能入聘县级代课老师,更无参加招聘公办教师考试资格,对这些老师的处理是,按在校服务的年段,每满一年补发一个月当时的月工资,有些老师习惯了学校的工作,有志为教育事业作贡献,留下来作为校聘教师继续任教,任劳任怨,日复一日,工资很低,生活也比较困难,但这些校聘教师心中有爱有梦,毫无怨言,甘为人民的教育的孺子牛。这种高尚情操,值得我们学习。
八十年代的大专生相当于现在的双一流的研究生
也就是那个年代的大专相当于现代顶级的学历,
那个时候的大专生毕业是包分配的,找工作不用愁的,现在的大专生是高等学历中最低学历,连个学位证都没有,如果没有技术,只能做个销售类的,80年代的大学生但大学里面当个老师都没问题。
当然,80年代的大学生也没多少人,现在大学都开始普及了,只要脑子不笨,考上大专一点问题没有,稍微努努力,考个三本也没问题,某些省份,三百多分就可以上三本,还不到满分750分一半就可以。
当然,虽然有差距,但是努力程度是不一样的,现代的社会想要成功的最快捷径就是学习。
题主,你好!您是想知道八十年代能考上大专,放在现在,能考上什么吧?这个我也很感兴趣,因为我老爸天天说我在他那个年代连专科都考不上,那我就算了算,看来我还是能考上的。[呲牙][呲牙][呲牙]
我们可以根据比例来计算
1980年全国人民总数为9亿,2020年有14亿
大概来说同年龄段的比值为2/3。
1980年本专科的人数28万,还有一批牺牲高考,而选择中专的老一辈,他们中间会有很多人能考上,且中专也算半个大学,所以我们大概用40万人数来计算,还要考虑人数变化,现在比80年同年龄段增加了5/9,所以现在按照80年录取能录取56万左右
现在985录取人数占同年龄段为0.5%,211是2.5%,本科是20%多点。而19年同年龄段人数差不多是2000万左右(本专科录取比占同年龄段将近50%)即考上985为10万左右,211为25万,本科是400万左右。
所以现在学生去80年有56万能考上专本,而现在学生在现在考211是25万,这样差不多就是211到一本之间,即使不算中专学生,也差不多是末流211水平
但是在89年,已经达到59万,按照类似运算,基本是一本线以上的水平。
总结:在80年学生能考过专科线(录取),相当于考上211以上(保守),或一本到211(不保守
在89年学生能考过专科线(录取),就相当于现在能过一本线(保守)
以上是大概估计,数据有一定偏差,可参考
我妈我爸一个本科一个大专(五五年生人)
学历在当时算是很好了,都包分配。但是你说混的好不好,可能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
感觉那个年代你的想法绝对会影响到你后来的生活,而且差距巨大。
八十年代的大专毕业生,大概相当于现在怎样的学历水平?如果从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比较,八十年代的大专毕业生还不如现在的中专生和高职生,毕竟八十年代学校课程单一,所涉及的知识面远不如现在;如果从待遇和地位方面比较,八十年代的大专生秒杀现在本科生,毕竟物以稀为贵。那时候我国高等院校还没有扩招,高校招生名额极其有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进入高校深造的都是佼佼者。
现在看到的资料几乎都是以参加考试人数计算录取率,这是完全错误的。几十年前录取率低经济条件差,很多人不参加高考或因生计早早退学。所以正确的分母应该是出生人数。假定18岁参加高考,1968年出生2731万,1986年全国本专科录取57.2万,同龄人录取率2%。2000年出生1765万,2018年录取791万,录取率45%。所以录取比例为1:22。而且当年大专占大头,所以当年只要是本科就几乎相当于现在的985(从考上的难度来看)。
另外有些人拿现在学生知识和以前比,这不合适,知识在发展,教育手段在进步,这不好比,现在很多初高中生都懂得很多牛顿不知道的物理知识,能说他们比牛顿厉害吗?比较稳定的是人群中智商的分布,所以用录取人数和对应年份出生人数作为录取率更有参考价值。不过学习成绩不仅和智商有关,还和努力等有关,所以上面所说的计算用于比较考试录取的难度更合适
有些自吹自擂的天上飘过的“专家”,居然胡说八道,说什么八十年代考上小中专的学生是差生,水平连现在的三本学生都不如——真让每个心理健康和思维正常的人都感到吃惊、无语!让关公战秦琼,不知是无知还是无耻?!祖先发明了风筝,后人发明了飞机,难道祖先在有些人的眼里也是白痴?!八十年代上小中专的,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都是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才上高中;末流的回家劳动。那时候的小中专,大部分是师范类,因为有些人仇视老师,专门喜欢黑老师、咬老师、贬低老师,并且乐此不疲,所以才故意混淆视听污蔑八十年代的中专生,大家也是可以理解“它”的心情的!
我赞同这种说法,因为我就是其中的一员。虽我不咋的,但说说我当时的学习环境和我的同学们。
那时的学生学习基础是自“文革以来”最好的,学习环境也很好,成才率非常高。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四川省气象学校读(三年制)中专,同学们都是全国恢复统考后第二年硬考上的。学校位于偏僻的四川江油县西北部大山里,学涯环境没有超市、美食摊、咖啡厅、影院、公园、公交车、电话等配置、12英吋电视非常稀罕;那时的教师十分爱岗敬业,学生勤奋静心学习,最热闹的聚会是学校运动会和歌咏会,最舒心的放松是看露天电影;同学们学习基础扎实,普遍单纯一心读书,绝少谈情说爱,更没有越界的龌龊丑闻发生。个个学业了得。毕业后从事气象工作实践证明,他(她)们中人才济济。
他们毕业后几乎都在四川、重庆气象部门工作,普遍成为了工程师,正科级业务技术干部。副高、正高;副处、正处、副厅等也不是凤毛麟角。这批学生,成为了四川地市县基层气象工作跨世纪的承前启后顶梁之才。
虽然后来四川气象部门招进人的学历门槛从大专、本科、研究生越竖越高,但实践证明,这些新人与“老中专生”在相同年龄取得的学术和业务成绩相比,完全不占上风。
据现在还健在的当年学校(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老师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几届中专学生,是他(她)们一生中教过的最好学生。
(申明;本文写得较具体,没有想象、估计、听说、杜撰的成份,文责自负!)
到此,以上对于87年高中毕业证什么样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87年高中毕业证什么样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大家好,关于计算机如何考大专证书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计算机如何考大专证书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专科统考计算机考什么等数学,计算引论,高级语言程序,数据结构,数据库应用。1.大专...
大家好,关于计算机证书必须直邮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计算机证书必须直邮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证书直邮怎么申请证书直邮申请方法很简单,只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操作即可:证书直邮申请方法非...
大家好,关于大学计算机必须考什么证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大学计算机必须考什么证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大学计算机需要过几级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有些学校是没要求考级的,有的话,一...
摘要:,,本模板为收入证明,适用于法院要求的正式格式。需要提供相关材料以证明个人收入情况,包括个人身份证明、工资收入证明、银行流水等。本证明旨在证明个人的收入状况,以解决法律诉讼中的相关争议问题。所提...
摘要:个人收入证明超过纳税起征点,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纳税起征点的挑战也日益凸显。本文将探讨背后的真相与挑战,包括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税收政策的调整以及个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