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进士,如果把秀才比做211本科,那么举人、进士相当于那类学校什么学历?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是所谓的“功名”,与今天的学历没有可比性。不需要类比。假如把今天的中学、大学、研究生分成三个档次,与古代的三个档次似乎可以对应,但实际情况差别很大。
明史载, 秀才一个县二十左右,政府月供米六斗。举人以上,都有供给。与今天比起来,这差不多相当于准公务员的待遇了。举人考中进士可以做官,少数举人也可以为官,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海瑞,左宗棠等,都是举人出身。
如果非要把古代这种功名与今天类比一下,举人相当于今天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取得报名资格的人。进士相当于,被中央国家机关录取为公务员的人。进士的人数实际上比这要少。一般三年一次科举。取中大约三百人左右。平均一年一百人。
考中进士的人,就可以当官了。他们与今天考上普通公务员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当的官是所谓的“朝廷命官”,也就是中央组织部管理的干部。在今天,只有副省(部级)才有资格。
还有一点不同是,今天如果你是一个自然科学方面的博士,可是在古代,你可能连个秀才都不是。因为考试不考。只考四书五经。
总之,古代的功名,与今天的学历没有可比性。不必拿来比较。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提到高考,不禁让人想起了古代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
在现今社会,高考是我们上大学必经历的一件大事,换句话说高考不仅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还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古代也是一样,也有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科举制度。
对于古人来说,能参加科举考试就是特别光荣的事。只要参加科举通过层层选拔,那就是鱼跃龙门。
那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秀才、举人、进士相比现在大致是什么学历。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为四个等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在没通过院试前这部分读书人称“童生”“童子”。考中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2)乡试是每三年考一次,只有通过院试的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诺是考过则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比如唐伯虎:
(3)通过上面的流程图我们知道要想参加会试那肯定都是乡试的基础上来开展的。会试是乡试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官衙考试,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4)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中就叫进士。毫不意外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分三甲。也就是我们通常在电视剧里常听到的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二名为榜眼,三名为探花。
(殿试)
当今高考制度
学前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大学四年 (大专三年)
从以上科举制度和当今的高考制度来看,我们知道高考只是选拔人才进入大学一种考试制度而已,就算是高考状元的身份就是大学生。
而参加科举考上了进士状元,可以说你的人生就要开挂了。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不限学历就可以参加的,只要你认识字就可以。
在古代读书不是人人都可以书读的,大部分穷人的孩子是不能读书的,读书也只是权势的人家才有的读,他们会花钱请科举落第的秀才或者童生来担任老师,想一下当今社会不是至少也是大专生才可任教小学教育,那么这里的“童生”就好比一个学历为大专的人而秀才也至少是现在的本科学历。
在古代如果考中秀才,那么还会有一些政治权利。他们见到一些官员可以不用下跪的,甚至免役、免交公粮、免刑等等,这些都是现在的高考学生没有的。如《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
考中秀才是不能当官的,只有考中举人才有机会做官,而且是能做一个地方的小县令、县丞等,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
和现代的官职来说举人就相当于是考上清华北大的一样,举人可以享受国家补贴的津贴。但是很少有举人可以做大官。
进士,也被称为天子门生。他们多数会被留在京城,留在皇帝的身边,有幸进入翰林院的,那就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并且升迁的机会很多,更有机会可入阁拜相。
据资料显示,从公元1645--1905年科举考试,清政府一共录取26849名进士。
其中顺治三年录取449名进士,是为人数最多的;人数最少是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录取了83名进士。
那么在清朝长达268年的历史上,清政府共举行了112次殿试,总的才录取26849人,那么就是平均一次才录取200多名进士。所以只要考上进士就相当于考上正处级干部一样,和博士导师差不多。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小土豆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单以现在的学历并不能完全对应,如果一定要来个简单粗暴的对比,我觉得以现在的学历加资格认证还有点差不多。
秀才对大学本科+教师资格证。
秀才跟大学生一样曾经很吃香,宋朝以后慢慢就不行了,国家不包分配,年轻的可以继续考学,上点年纪家境差点的就去当老师挣钱养家糊口了,政府也给发点数目有限的钱粮,免租免徭役,见官免跪,算是政治待遇。每年一个县能考上五六个、十来个,好像跟现在清北上复录取数差不多。其实难度没那么大,因为那时候文盲多,每个县每界考试一般只有百十人参加,相当于两三个班的考试规模,跟现在一个县几千人竞争的高考不可等量齐观啊!
举人对硕士+公务员考试录取
考中举人就可以做官了,但仕途有限,基本就是县里当到局长,省里部里当个科长处长什么的。跟现在通过公务员考试在政府机关任职有点像,真要想当县长省长部长,就要继续去考进士。秀才考举人有个初选,不是都能参加,根报名公务员考试也有资格条件差不多。每三年到各省城集中进行一次考试,大约每个省参加考试的有三五千到一万多人的规模,跟现在一个县高考规模差不多大,总数录取几十到一百来个。这种考试还是像高考,录取难度感觉真跟现在上前十的名校有一拼了,但因为多数都是复读生,机会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科考中能不断放大一点。
进士对博士+中央党校进修班结业。
进士也是三年一考,举子们都可以参加,每次全国录取二三百不等,跟现在全国的高考状元每三年二百来人接近,总数大约是占举人的四到五分之一,所以只要考中了举人,再考个进士的难度就绝没有现在高考状元的这么大,而且文科考试不像数学有标准答案,考试名次也有运气的成分。考中进士就直接上岗县处级,个别优秀的还可以进身中央部委。与之相比,现在提拔同级的干部可能更需要看工作业绩,就是有一个博士文凭也不具备普通干部的任职资格,如果外加中央党校进修班的进修经历,可能还有点戏吧?
总体讲,感觉科举是不能跟现在的教育体系对应的,这个制度跟现在国家公务员选拔同样是选拔政府管理人才。但是因为其科目设置太单一,跟现在的选人用人考察监督培养体制相比差之千里了。
科举考试自开创以来,就是大多数底层人员的一条出路,寒门子弟要想做官就必须通过科举考试,以至于很多人年少就苦读,寒窗十余年,只为一举中的功成名就,那么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
秀才——如今的高中生
秀才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道关卡,成了秀才就说明你已经真正走上了科举之路。而这秀才也不是你读了书就能称为秀才,秀才也是需要考的,在成为秀才之前还有两轮考试。最初开始学习的时候,称作生童,也就相当于如今的小学生,生童平时学习四书五经,等学的差不多了就参加“小升初考试”也就是县试和府试,考中了之后就成了童生,相当于如今的初中生。童生 继续学习,学成之后参加院试,院试通过之后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秀才,相当于如今的高中生。古代经常称呼秀才为穷酸秀才,让我们都觉得秀才没本事,但其实能成为秀才也是经过了精心选拔的。
成了“高中生”的秀才,在古代也是有不少的,但是秀才并不能做官,要想入仕还得继续考,就像现在高中生也是一大堆,要想有出路就得考大学。
举人——如今的高中生
要想成为举人,秀才们需要到各省城参加乡试,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高考”,一般在秋季举行,考过了便可称为举人。举人第一名被称作解元,唐伯虎就是解元。乡试三年举办一次,倒是更像如今的高考,“高中生们”苦学三年,就是为了参加这一次“高考”成为举人。但是古代成为举人要比如今考大学难得多,古代乡试,每次全国只录取一千多个举人,每个省的指标名额都不同,要考上举人是很难的,成为解元就更难了。
进士——如今的博士
中举之后,就可以入仕为官,但是大多数就是一些县级的小官,就算这样也算是熬出头了,只要入了仕途,不愁没有出路。在这部分举人之中,不乏一些志愿高远者,他们会选择继续考,再往上考就是贡士,要到京城参加全国性的会试,考中了便是贡士,相当于如今的研究生,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结束之后,贡士们要参加殿试,一般参加殿试的人都能成为进士,几乎没有落第的情况,这些人由皇帝亲自考核,目的就是优中选优,选出前三甲,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成为进士的人都被称作天子门生,相当于如今的博士,这些人会被留在中央朝廷做官,部分会被外调做官。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很有难度的,有的书生一生都搭在了这上面,最后也可能只是个秀才或者举人。当然也有一些才能高超的人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指的就是乡试、会试、殿试中全都取得第一名,这样的人是极少数的,例如,整个明朝年间,也就两三个人能做到如此。
当然古代的学历和如今是不能作比较的,毕竟那时的举人就可以做一个县令了,如今的大学生还只是个学生,别说做官了,就是找个不错的工作都很难。
由于古今制度不同,所以把现代学历和秀才、举人、进士的身份进行比较,就会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如果非要对照参考的话,那么秀才至少相当于现在的普通大学的博士毕业,举人和进士在学历上就无法找到对照参考物了。
古代科举是平民实现阶层跨越的最主要方式,也几乎是唯一的方式。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高就高在它可以使你摆脱平民的身份,进入贵族阶级,成为“士大夫”的一员。而如果你从事其他行业,无论你挣了多少钱,终究只是一介平民。
科举考试的第一步,是到私塾读书,如果家里特别有钱,也可以请有名望的老师到家中授课,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大多数中等收入的家庭,则是由整个家族统一开设私塾,聘请先生授课,凡是本家族子弟都能免费学习,这就是出身名门大户的好处之一。
读上几年书,觉得自己学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去参加考试了。第一场先参加县里组织的考试,叫做县试。考过关的,再去参加府试,由知府亲自主持,合格者称为“童生”。
成为童生之后,就要好好复习,准备不久后举行的院试。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严格来说,秀才算是有了“功名”,也就进入了贵族阶层,拥有很多特权,比如可以免除差徭,见知县可以不用跪、犯了罪在取消功名之前不能随便用刑等等。不过,秀才的这些特权大多是象征意义上的居多,具有实际意义上的很少,并不能给秀才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
我把秀才比作博士,可能有人觉得高了,其实我觉得还有些低了呢。我们国家现在每年大约新产生5万名博士,而清朝268年的时间里,总共才产生了46万名秀才,平均每年一个县才一个名额。
即使刨除人口增长因素,以清朝人口为现在的十分之一计算,秀才的录取比例大约为博士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在清朝考上秀才的难度,是现在博士毕业的三倍。所以也顺便奉劝某些牛气哄哄的博士,不要太飘了,放在古代,你连个秀才也比不上。
考中秀才之后,不管如何,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最不济的也可以去私塾教书,工资还是能够吃饭的。但如果想要更进一步,那就要继续“深造”了。
深造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进国子监学习。国子监就是国家设立的大学,校长叫做国子监祭酒。不过,能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秀才,必须是要非常优秀的才行,大部分秀才是没这个福分的,只能苦兮兮地回家苦读。
因为要读书,所以这时候的秀才是不会外出干活挣钱的,除了官府发放了少量银子之外,主要就得靠父母、妻子或者其他亲戚养活。比如,《儒林外史》中,范进在中举之前,就要靠他的老丈人养活。因此,秀才往往被叫做“穷秀才”。
无论是在国子监深造的,还是回家自己读书的,想要再进一步,都必须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大多在秋季举行,所以也称“秋闱”。主考官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以确保公正。
通过乡试的称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为解元。考中举人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情,因为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很多没出过村的老百姓听说这种事,四里八乡都跟过年似的。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已经可以算地方官教化有方了。
清朝秀的举人大概有15万人左右,但这是二百多年的综合,算下来平均一年不到六百个,全国共有两千来个县,平均一个县三年才能出一个举人。我想象不出,如今哪个学历还有这么难考,所以找不到合适的参照物。
举人的特权就比较多了,除去秀才有的特权之外,举人还可以享受一定数额的免税。哪怕是没有出仕,没有官身的举人,其免税田亩份额都能有几千亩。所以一旦中举,自然会有人主动投献,为了逃避交税而把土地寄托在举人的名下,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举人的好处,真是想不发财都难。
而且举人实际上已经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只是举人的身份还是不够尊贵,只能做县官的副手一类的官员,八品九品左右。不过,这怎么也算是官僚集团的成员了,和普通老百姓区别很大,所以举人也经常被人称为“老爷”。
中举之后,如果就此打住,也能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但既然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总是希望还能再进一步,这就要到京城参加三年一度的会试了。
会试一般在春天举行,所以也叫“春闱”,以区别于“秋闱”。会试一般由当朝学术水平最高的四位大臣担任主考官,并且在考试前由皇帝亲自任命,所有有举人身份的都可以参加考试。
会试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是不排名次的,所以只有考中和考不中之分。但通过会试的贡士还要接着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考完之后进行排名,但是所有殿试的人都不会被淘汰,统统录取为进士,所以也可以说通过会试,成为贡士后基本上就是进士了。
排名是分三等,第一等为一甲进士,共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等为二甲进士,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为三甲进士。
一甲进士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再考一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换句话说,进士中成绩好的,直接就成了皇帝身边的近臣,最差的也外派干个县官,至少七品以上,主政一方。只要中进士时的年龄不是很大,十几二十几年混下来,到退休怎么也能熬个知府以上的官职。
所以进士就是真正的大老爷了,而参加会试的举人们也个个都是潜力股,就算不肯靠前讨好的,也决不能得罪,谁知道这个举人下一步会不会成为进士,甚至成为状元呢?
那么考中进士有多难呢?清朝总共录取进士26000多人,平均每年不到一百人。如果清朝人口按4亿计算,那么成为进士的几率约为四万分之一,自己想象一下有多难。此外,成为状元的几率,大约还要再乘以三百倍。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制度,是一条平民变成贵族阶级的通道,但却是一条非常狭窄的通道,通过的几率极低极低。而现在的教育体系,则是让人们接受更加专业的知识,两者之间完全无法比较,现在学历无论多高,都得自己工作挣钱了,都是平民。但如果就考中的难度来说,秀才大概相当于博士,举人、进士在现在找不到参照物。
到此,以上对于毕业证的原本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毕业证的原本是什么样的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大家好,关于鹰潭党校毕业证书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鹰潭党校毕业证书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宋彤和邓容是同一个人吗宋彤和邓容不是同一个人。宋彤和邓容都是中国的女演员,但是两人是不...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防疫资料证明书的开具流程。从了解开具证明的必要性,到准备相关材料,再到具体开具步骤,本文将一一阐述。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正确、高效地开具防疫资料证明书,以应对疫情期间的各类需求...
摘要:本文介绍了房屋证明书的范本,包括图片展示。通过提供清晰的房屋证明,确保房屋所有权和合法性的证明。该范本适用于各种房屋交易和证明需求,包括购房、租赁、产权确认等场合。通过参考范本,可以方便地了解房...
摘要:ISO贸促会证明书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意义,其认证方式包括两种。本文介绍了贸促会证明书的重要性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应用,阐述了证明书对于保障交易安全、促进贸易便利化的作用。本文还介绍了证明书认...
摘要:本证明旨在确认公司出纳的职务及职责。出纳作为公司财务团队的重要成员,负责现金、银行交易及账务核对等工作。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接收和支付款项、记录交易明细、确保资金安全等。此证明书用于证明出纳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