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科举制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制度,把天下掌握知识的读书人都“为我所用”,而这些知识分子也将考取功名当做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途径,作为一生的追求。
古时将第一名称作“元”,如状元,解元,会元。其等级也是很分明的,层层递进。如未中秀才之前的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均称作“童生”,几十岁的老童生比比皆是,等到考取秀才,才能作为州府县学的“生员”,参加省级考试——乡试。这种考试比较正式,明清时,每三年一次,一般都在省城应考,上榜的称“举人”,头名叫“解元”,我们熟知的唐伯虎就中过乡试头名。
乡试过关后,还要赶赴京城,参加全国范围的选拔考试,高中的称“进士”,头名称“会元”,成为更高级别的人才。过去赶路全靠走,往往是路上就要花费一月数月,家境不好,身体不好的,极易潦倒于路途之中,风险很大啊。
会试过关了还不算完,要参加皇帝钦点的“殿试”,通过者都能称作“天子门生”,很炫的感觉有没有。殿试前三甲才能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运气好的状元还会被皇帝选为女婿——驸马,一步登天。
明清时期,还会从进士中选优点为翰林,进入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古时重文,人才选拔只看文章才学,没有科技工程类的选拔,因此比照如今算是“国家社会科学院”,前三甲的状元榜眼探花,进翰林院问题不大,算是“院士”吧。
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文凭?
看到这个问题,整个人都不舒服了!
古代的科举考试,从来都不是学历教育,也根本不涉及文凭问题。科举考试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如果非要比,只能和今日的公务员考试比一比。
今日的公务员考试,面向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进行招聘,一旦考上,直接担任相应职位,可是距离“做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现在的很多遴选考试、选调生考试,貌似比一般的公务员国考要更厉害,也不过就是储备干部而已。
如果考上状元、探花、榜眼,将来大部分都能成长为省部级官员,巡抚总督跑不了,宰相首辅也不是没可能。每年800万以上的大学生中,状元榜眼探花妥妥的几百人,将来能有几个当上省部级?
在古代,要想“学而优则仕”,需要走很长的一条路。
第一步,好好学习,参加府试和院试,成为秀才。
这一步,已经拦住了大部分人,首先你要参加府试和院试,必须有老秀才或者老举人的举荐,当然大部分都是老师给举荐的。参加各种私塾辅导班是必须,给老秀才端茶倒水送钱也是必须。没有一定的财力,绝对不敢走科举这条路的。
府试,顾名思义,就是在所属的州府进行考试。当时的府,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地级市。旧社会大部分的农民一辈子没有出过村,少部分进过县城就是见过大世面了。而你作为小小的童生就有机会到州府上考试,已经是全村人全族人的骄傲了。
院试,和府试差不多,院试常常在省会举行,主监考就是学政(副省长兼教育厅长)。
如果你考上了,你就成了秀才了,获得了一定的特权。在家种地有免税的权利,出门在外不用买车票买船票办理介绍信。
如果你穿越到明清,一定要办一个秀才文凭,否则可能被当做盲流抓起来打死的。
第二步,继续努力学习,参加乡试,成为举人。
乡试和院试一样,也在省会举行,这是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乡试的主考官一般来说是翰林院出来的大才子,如果得到这些大才子的青睐,将来不管是考试还是做官,都大有益处。
乡试成为举人,几乎成为所有读书人最难攻克的高峰。明清两朝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就是说,举人难考,但进士好考。成为举人,就得到了做官资格,比如我们熟悉的左宗棠和于成龙,就是举人出身。
考取举人的乡试,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遴选或者选调生考试,属于优中选优。通过考试,就以为着获得了国家官方的举荐,所以这里面作弊现象十分严重。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的爷爷,就是因为在举人考试中作弊,导致了家道中落。要不然也是绍兴当地响当当的望族。
因为作弊严重,所以,参加举人考试的秀才们,通常都会花很多钱去买通考官。这个操作,把绝大多数寒门子弟排除在外。当然,如果你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子,可能直接被主考官或者学政招纳为女婿了。
第三步,更加努力学习,参加会试,成为贡士。
贡士这个阶段,很多人不熟悉,这是因为贡士大都在首都举行,考上贡士的人,直接要接受皇帝的面试,从而成为国家高级储备干部。
贡士,顾名思义,就是贡院走出的士子,也是贡献给国家的优秀人才。即便不会被录取为进士,将来的前途也不会太差。
第四步,百倍努力学习,参加殿试,成为进士。
贡士的考试,是高级储备干部的笔试,进士的考试,则是高级储备干部的面试。既然要面试,长得丑的话,可能直接就被刷下去了,连参加殿试的机会也没有。
进士的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有趣的是,历史上又很多有名的状元和探花,但几乎没有有名的榜眼,也许是很多人宁可当探花也不当榜眼吧!
成为进士,就有可能进入翰林院当官,如果进入翰林院,将来最不济也能当个省部级官员,甚至直接当上宰相。放在明朝,大部分的内阁班子成员都来自于翰林院,翰林院的学士们,虽然穷的没钱花,可是一想到将来有机会出将入相,心理都是热乎乎的。
清末最有名的三个半翰林,分别是徐世昌、杨士镶、张謇和张佩纶,这些人因为袁世凯的点评而出名,也因为与袁世凯的关系,为人们津津乐道。
成为进士后,如果没有门路当翰林,那也可以出去当官。九品县长或县丞起步,当县令的也有。到了地方上,基本上是财政、军事、法律一把抓,那是真正的一把手土皇帝。当然不要分到《让子弹飞》里面的鹅城县,没到任直接就没命了。
顺带说说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于成龙是明朝崇祯年的举人,年龄大了,考什么也考不上。恰好清廷准备录用一些明朝的举人,他就报名了,直接分到了广西罗城县。罗城县这地方,土匪横行、县衙就是个破房子。于成龙照样艰苦创业,做了清初最有名的扶贫干部,一直做到两江总督的高位上。
不管怎么算,还是这个时代最好!
关注历史知事,了解更多历史知识!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了1300年,共计诞生11万名进士,也就是说平均每年84人,而科举制度中,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按在古代的科举制度,前三甲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几乎是侍郎、巡抚、御史等官职。
状元类似于如今高考的榜首,并不是省份榜首,而是全国榜首,但是因为如今每个省份的高考制度不同,其主要是考题不同,说现在很难区分,甚至就连每个大学对每个省份的录取人数也不同,分数也存在差异,也就没有全国第一的说法。
古代则不同,要取得全国第一,也就是状元,首先要经过童试,童试又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之后再是乡试,接着才是会试,只有会试之后才到殿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再由皇帝选定,或者是皇帝直接出题,明清时期才分三甲,一甲三名,由皇帝分别选出状元、榜眼、探花。
如果以学历文凭定位的话,状元、榜眼、探花应该是同等文凭,只是分数高低不同而已,有人统计出相对应的对照表,如图所示:
这样看的话,古代的状元对应的就是院士,榜眼就是博士后,探花就是博士,但是这种对比着实没有意义,古代每个时期每个阶段就出现一甲三人,也就是说状元、榜眼、探花在同一时期就各一人,然而今天的博士、院士一大把,如何对等?
况且古代能够挤进前三甲的人,就算再没有能力、运气再差,一辈子都进不了京城为官,但是至少也能够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什么的,几乎相当于现如今的市委书记,而现在的博士甚至是院士都未必有这样的地位。
而状元更不必多说,出阁入相也不稀奇,榜眼也未必比状元差,有的状元在为官仕途方面还不如榜眼,但是探花有个规定,也就是必须长得俊俏,至少不能太丑,我们经常会看到京剧中所谓的探花郎。
所以不能同等并论,毕竟不一样的晋升制度,只能自己感觉,现在还出现许多中考状元、高考状元,亦或是本地状元,那和古代的状元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但是就涉及的知识面应该是没有现在读书人广泛的,所以实在难以比较。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类似问题回答了不少,再次重申一遍:科举考试不是学历教育,而是官员选拔制度,和学历文凭没法比。如果硬要和当今比较,只能勉强和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比一下。
科举制度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起源于隋,完善于唐,成熟于两宋,盛极于明清。
科举考试是全国性的考试,以明清时期为例,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的考试。
一是乡试,又称发解试,由省一级组织,乡试合格者称举人,又称举子,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即发解试的第一名。当初唐伯虎就中过乡试第一名,因此得名唐解元。
通过乡试中了举人,表示你获得了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明清以前,发解试仅是资格考试,举人一般不能做官,但在明清时,举人也可以做官,所以范进中举后才会陷入癫狂。
二是会试,由礼部组织,明清以前称省试,每年一次;明清时称会试,三年一次。会试合格者称进士,因此各地举子进京参加会试,也称为考进士,会试的第一名称会元。只要考中进士,别管第几名,都可以直接做官。
三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本质是会试的一部分。皇帝亲自测试会试合格的进士,根据成绩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因此所谓状元、榜眼、探花,本质上还是进士。
所谓三甲,指的是进士中的三个等级,至少有数十上百人,并非指成绩最好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人们常用“名列三甲”指代考试前三名,是一个用词错误。
无论哪一级考试,科举考试都是朝廷选拔官员的考试,而不是类似高考的学历教育,我们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几乎和科举考试一个模子刻出来,只不过科举考试是全国组织,公务员考试却是分级组织,科举考试更像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
古代没有现代完善的学历教育,大多数知识教育是通过私塾、书院等完成的。从北宋开始,朝廷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太学(国子监)、州学、县学等一系列官办学校,但这些学校并非为社会培养知识型人才,也不是如今的学历教育,仍然是为朝廷培养官员的。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考试的进士、举人、秀才,跟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等学历教育没有任何可比性。如果硬要比较,古今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完全无法同日而语。比文学经典,古代完爆现代;比科学知识,现代完胜古代。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古代状元、榜眼、探花这一甲前三,应该是接受皇帝殿试之后获得的一种称号,这是一种选官制度,即科举制度。当然,象状元、榜眼、探花这样的称号,包括进士、举人、秀才、童生等,大致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学历的官方认可,我们当代人戏言为学历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如果我们现在非要拿他们跟当今的学历比较的话,那状元、榜眼、探花相对应的就应该至少是院士级别。院士当然不是学位,博士生或者仅仅是博导,恐怕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
第一、获得此三种称号者,他们往往都皓首穷经,历经数十年乃至终生的寒窗苦读。
科举考试和现在的考大学难度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现在高考,报考和录取人数大致是,报考1000万左右,录取在800万左右。
无论从报考人数,还是从录取的数字,以及从录取率上讲,确实比较夸张了。
七十老童生。科举,考进士,特别是经学,十三经有多厚,多少个字词?所以啊,学子们皓首穷经,读书都白了头发,也往往难以得偿所愿;能获得殿试资格,面圣,那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人中翘楚。《范进中举》我们都学过的哈。
为这个,古代的学子们可真比现代人刻苦多了,什么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积雪囊萤,程门立雪,等等,无不用其极,那叫一个刻苦。
第二、状元、榜眼、探花,他们殊获殿试,他们是“天子门生”。
科举制度始自隋唐,终结于清末开封贡院,也就是河南大学的前身所在。
科举制度下,士子科考被录取,士子就称其监考官员为宗师,为老师,自称为学生,这样一种师生关系。你比如,欧阳修作为监考官录取了苏轼,那苏轼见欧阳修自然就称为老师,苏轼就是欧阳公的学生。
到宋代,科举殿试,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一个必须要经历的程序。即是,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必须要经过最高皇权、皇帝来亲自做最后的一道测试,决定最终优劣贤愚。进士二级考试,之后就入围三级殿试。皇帝亲自在朝堂面试各路高才新晋,钦定名单,由此产生状元、榜眼、探花。所以说,这三位殊荣获得者又称之为“天子门生”。
第三、状元、榜眼、探花属于人中龙凤,数量极少,实实在在的稀缺资源。
历朝历代的科举,举行的次数,录取的人员及比例,都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一个字,少,两个字稀缺。
唐代,每次录取最多也就一二十个,少的也存在每年几个的情况,具体录取数字是不固定的,总之一个难。
两宋三百余年,抑武扬文,对文人士大夫比较重视,总共录取进士2万人,平均每年170人左右。那一甲前三的状元等,数量不会变呀!稀缺。
明清科举制度最完善,进士每年录取300人左右,一甲前三也不会变。
物以稀为贵,确实属于稀缺奇才,能得此殊荣者,凤毛麟角,都是各地的人杰,人中龙凤。
现在中科院院士大概是830余人。我们最近所熟知的钟南山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这种级别的高级人才,数量是相当有限的。这样,那状元、榜样、探花可能比较适合对应的就是院士了。
至于博士,或者博导,博士生导师,我们来做个简单列举,数字的比较。就目前来说,法学界的博导大概健在的人数为1500左右,坚持在一线研究、主持教学工作的在1200名左右。这是一个学术领域的,就是法学这一块。那许多领域一定也有人数不少的博导了。当然,这个数字是相对的,对我们全体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来说,这样的数字是不够漂亮的,还需要更多。
本科,跟一甲前三的状元等比,真的不是一个级别,不是一个层面的。
到此,以上对于本科毕业证是什么样子的照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本科毕业证是什么样子的照片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大家好,关于初中结业证书可以考大专吗知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初中结业证书可以考大专吗知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初中没毕业可以上技校或中专吗小学到高中是孩子的基本知识,最好上完高中,...
大家好,关于公务员需要大专证书吗现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公务员需要大专证书吗现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考公务员必须要有学位证还有毕业证吗毕业证是必须要求有的,学位证不一定。 只有获...
大家好,关于师范大专生考什么证书有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师范大专生考什么证书有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师范类的专科生可以有哪些出路如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等专业,取得学历后...
大家好,关于大专文化可以考什么证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大专文化可以考什么证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我学的是医学检验专业技术,大专毕业生,可以考什么证可以考病理技师病理医师必须临床...
大家好,关于大专毕业的证书级别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大专毕业的证书级别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高级技工证和大专证的区别是什么本质、颁发单位、作用不同。本质:1、技工证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