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但是抛开后世传言和现代影视剧的夸大,用烽火戏诸侯这样的行为制造的笑点,真的能让褒姒这样清冷的美人笑出来吗?
我们知道,西周自立国以来大大小小分封了上百个诸侯国,这些国家距离镐京的距离不尽相同,最近的晋国离镐京都有差不多千里地,就算收到烽火讯息后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地派骑兵赶往镐京勤王,那么按照古代战马八百里加急的时速来算,等到晋国的援军赶到烽火台下,至少是三日后了,更别提燕齐这些相隔数千里的诸侯国了,一般都要一周左右各国才能陆陆续续到达镐京。
所以褒姒这样高傲冷清的美人,在烽火台点燃烽火,静静地等上3天后,终于看到第一队军队热火朝天地赶来了,发现被骗之后,晋国骂骂咧咧得回去了,然后两天后卫国来了再回去;再两天后,齐燕来了......
现实的距离与脚力根本不允许各路诸侯立马一同闪现在烽火台边,再发现被骗后怒火中烧一哄而散,所以,关于烽火戏诸侯的笑点的史实根本禁不起推敲,又怎么可能逗笑本就清冷的褒姒呢。
其实,在现代文学界的探究下,早已确认烽火戏诸侯的内容更多的只是戏说而已,西周确实是亡于申候与犬戎的前后夹击,但是与幽王褒姒戏诸侯并无实际关联,只能说这是改朝换代必需的借口和理由而已,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也会被找到其他的端口,使谋朝篡位成为顺应天命、名正言顺的正义之举。
烽火戏诸侯看似合理,其实疑点重重。
其一,褒姒的笑点
丰镐附近诸侯,远近不同,不能同一时间到达。烽火台的作用在于先期预警。先到的诸侯见不到敌人,属于正常现象,没有必要慌乱。后期诸侯逐次到达,了解到并无寇患,只需解围即可。
整个过程并没有好笑的地方。
其二,犬戎的位置
西周时期的中国,是为一种华夷杂处的局面。
《左传》文公九年秋:“楚自东夷伐陈”,似东夷在楚、陈之间;
《战国策·魏策》:“楚破南阳九夷”,则九夷在南阳。
秦汉一统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远处四裔,华夏居中的观念深入人心。
后世见犬戎中带有一“戎”字便认为其必定位于大西北。
申国故址在今河南南阳,距丰镐遥远。
若是犬戎位于丰镐西北,申国联合犬戎,就要越过镐京,还要说服犬戎出兵,其间变数太大。
实际上,犬戎的位置应该在丰镐东南,而且肯定离申国较近,两国平时联系紧密。所以当周幽王有意废掉申后与太子时,作为太子母国的申国便联合犬戎起兵,杀幽王。
其三,烽火台
烽火台其实是汉代为防备匈奴设置。匈奴常年骚扰汉朝边境,来去如风,烽火台作为一个有效的消息传递手段,可以第一时间通知长安及沿途各郡县,早做准备。
以当时华夷杂处的实际情况,设置烽火台没有意义。
烽火戏诸侯,可能只是民间巷谈,实际上子虚乌有。
更多历史品评、讨论,请关注头条号 - 探微阁主!
幽王宠褒姒,烽火戏诸侯是否却有其事难以定论。如果不是幽王兵败被杀,就可能不会有这个荒唐可笑的故事,假如幽王是胜利者,就会有诸多褒奖歌颂之词,而幽王宠褒姒的事情就会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了!
美人相对于男人而言,有相当的吸引力,有时甚至是 “致命” 的;而更为 “致命” 的,却是男人的谎言。西汉的司马迁,就曾撒了个弥天大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出自于《史记》。不晓得司马迁堂堂的史学大家,缘何整出了这么个看似寓言的典故?
是为警示后人 “色字头上一把刀” ?还是要将亡国之责打包甩锅?若以《史记》整体的严谨度来衡量,似乎可将警示的可能性加以剔除。如果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话,背黑锅的也该是实施美人计的褒珦之子褒洪德才对。
苍蝇不叮无缝蛋,无蜜不招彩蝶蜂。周幽王若不好上那一口,任谁也奈何不得。追根溯源,进献之人本就投其所好另有所图,周幽王不仅欣然笑纳,还亲自操刀制造笑点。舍弃因果求证出的 “红颜祸水”,多少有点不那么厚道。
西周版“狼来了”之烽火戏诸侯
据《史记·周本记》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能得到如斯美人,周幽王欣喜若狂。开心之余顺带也将褒珦释放,让其官复原职。一个抱得美人归、一个历尽艰辛终父子团圆,故事到这本应是皆大欢喜式的大团圆结局。可是,周幽王发现,褒姒这姑娘是个高冷美人。
无论周幽王如何取悦,仍难搏美人一笑(恐怕此刻的周幽王心底也发怵,这姑娘莫不是不会笑的吧?)。这时,上卿虢石父为周幽王献了一计,说翻山一带有二十多座烽火台,只要点燃烽火,邻近的诸侯看到后,定然前来相救,咱们戏弄一下,让他们白跑一趟,或许可以博娘娘一笑。
周幽王听完后,果真在烽火台上点燃了烽火。烽烟燃起,救人如救火,手执兵器的士兵玩命似地一路狂奔。等到了地方,褒姒瞅着一大帮大老爷们,气喘吁吁一脸诧异的狼狈样,顿时开怀大笑。
这一幕,确实要比耍猴好看,周幽王的这番操作,在其后又实施过几回。最后,敌军终于来犯,烽火虽再次燃起。可这时,曾被多次戏弄的诸侯再也不愿出兵相助。周幽王终被敌军所杀,西周随之灭亡。咋看这典故都与 “狼来了” 的故事如出一辙。
“战国竹简”让历史还原真实一面
《史记》中记载的烽火戏诸侯,就故事本身而言也存有“硬伤”。首先,西周号称 “方圆千里”,就算与邻近诸侯相距不远,哪怕只是隔山相望,那也是隔山跑死马。
何况大部队从集结到长途奔袭驰援,耗上几个时辰是再正常不过,褒姒是否有此耐性长时间蹲守还是个未知数;其次,西周的灭亡,主因是戎族与申侯内外勾结。
2012年1月,清华大学对外界公布,在2008年获赠的2500支战国竹简中,发现并整理出其中的138竹简为一部战国时期的史书,是现存考古发现最早的一部史书,这部史书后来被命名为《系年》。其中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描述,且西周的灭亡与之毫无关联。
同时,将《系年》与《竹书纪年》相互印证后可以得出,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的 “烽火戏诸侯”,完全是编造出来的。其后,在人教部出版的初、高中历史课本里,只有西周灭亡,而不见 “烽火戏诸侯” 这个细节了。
说起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我想大家都并不陌生,他讲的是西周时的周幽王,为了搏褒姒一笑,听信谗言点燃了烽火台,多次戏弄诸侯,因而导致失信于诸侯,最后被犬戎大军攻破首都镐京,周幽王自己也惨死在了犬戎刀下!
仔细想来,这个看似合情合理的故事,实际上漏洞颇多,首先周幽王身为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荒诞到如此地步。再说了把诸侯们全都吸引过来真的很好笑吗,要知道周天子可不是后世的皇帝,而只是相当于联盟首长而已?
在查阅史料后,成唐发现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最早出现在太史公的《史记》中,而在此前其实还有个另外一个更早版本的烽火戏诸侯,根据《吕氏春秋》这部书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点的其实不是烽火,而是敲的大鼓。
在成唐看来,其实无论是点的烽火,还是敲的大鼓这无疑都是一件非常不靠谱的事情。众所周知周王朝作为一个分封制国家,他是由很多大大小小的诸侯王组成的,而在周天子实力最鼎盛的西周时期,周天子作为国内实力最强的诸侯王,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已经存在了两百多年的周天子势力显然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自己的老仇家犬戎干掉的。
其次在现在看来无论点烽火还是敲大鼓,这些行为显然都是非常不靠谱的,要知道在西周时期可没有修建什么万里长城,更没有什么无线电接收站,单是靠周幽王点烽火、敲大鼓能消息又能传播到多远?毫无疑问用点烽火和敲大鼓的方式,号令天下诸侯来支援是非常扯淡的!
再者虽然周天子虽然具备征召天下各路诸侯的权利,但这个权利绝对不是拿来抵御外族的侵略的,想想古代动员军队那低到可怕的动员效率,等各路诸侯点齐兵马,备好粮草再经过少则数十天,多则半年的长途跋涉赶来救援,恐怕周幽王自己的坟头草都至少长三尺高了!
所以说西周的灭亡显然并不是一个因为泡妞而亡国的故事!事实上事情的真相其实是这样的:周幽王由于十分宠爱褒姒,而恰巧褒姒又为他生了个儿子,于是周幽王就废掉了原来的王后申氏和太子,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这就让当时的太子姬宜臼很不服气,就逃到了他外公申候的封国申国。
周幽王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要申国交出太子姬宜臼,否则就要灭了申国,而申候当然不可能把自己外孙给交出来,于是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秉着先下手为强的观念,就联合了犬戎里应外合攻打西周的都城镐京,最终在骊山脚下杀死了周幽王和太子伯服!
而姬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也因为杀父弑弟被绝大多数诸侯所嫌弃,而周王室也因为自身实力大损,渐渐地成为了吉祥物这样一个存在。
一次我去客户那边结账,客户在签名的时候,我奉承的说了句,王总,您的字真好看呀!然后客户很严肃的看了我一眼,说,哪里好看了!当时边上还有客户的员工在,气氛尴尬的要死,大家都好像在等看我怎么办我悠悠的来了一句:你是我客户,我总不能说你的字难看吧……
因把“调整”写成了“调戏”,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出了一个高端笑话,认清了一个可亲可敬领导。
2012年元月,两个师级单位合并升格为副军级单位,我有幸运参加了新单位组建的筹备工作。忙至3月底,筹备基本结束拟召开新单位成立大会。会上,新建部队政治委员(政委)有一个讲话,写讲话稿的任务落到了我头上。
接到任务后,因为任务重时间紧,我连续加了三个晚上的班,终于把讲话稿写完多次校对后,交给了政委。政委是少将,总部空降而来,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给他送讲话稿时,他正忙别的事,要我把稿子放在一边,等他有空再看,如有修改会及时通知我。
我回到办公室,心里惴惴不安地等待政委的通知。当天没接到通知,第二天一上班,电话响了,政委在电话中毫无感情色彩地说了一句:来我办公室。我一听,匆匆跑到政委办公室打报告进去,政委正在细看我写的材料,见我进来,没抬头,只是眼光上扬扫了我一眼,没有表情地对我说:讲话材料看了,整体不错,但有几个小地方需要改动,已标注出来。说完把讲话稿递给我,我接过材料,走到办公室外,翻看政委改动之处。翻看到第一处政委标注之处,我顿时血脉偾张,满脸通红。
讲话材料有一部分涉及到机关干部的调整问题,并把女干部的调整单列出来作了强调。可我居然把“调整机关部分女干部”写成了“调戏机关部分女干部”,居然多次校对也没有发现这一低级错误。更可笑的是,政委居然在旁边的空白处标注:我老矣家还有老妻,“调戏”一事交给你们年轻人办理。我理解,政委标注的“调戏”定义指向为“恋爱”。
通过这次事件,我发现政委严肃的外表之下竟然掩藏着幽默的心性,顿时感到他的形象诙谐灵动可亲可敬起来。
后来,我一直在他身边工作,“调戏”一事成了我们俩之间秘而不宣的趣事。有一次我俩独处时,他突然问及:你“调戏”女干部没有?我一听哈哈大笑,如实回答:报告首长,家有糟糠之妻,丝毫不敢有此非分之想。
2015年,政委退休。我给他准备了退休前的最后一份讲话材料,他脱稿发言,两眼湿润。
初中同学里有几位男生勤工俭学放学后做“走鬼”(路边摆摊)的,经常听到他们课间讨论生意经,神神秘秘的,我一直以为他们是卖内裤的。
直到有一次上历史课,坐我前面的男生可能昨天太累了睡着了,被老师叫醒要回答问题还睡眼惺忪的。左右赶紧提他:“李大钊。”他冲口而出:“大蕉六毛半一斤!”于是全班都知道他是卖水果的了。
还有一次是上体育课,体育老师迟到,同学们都在初春的暖阳下等得神思飘渺,有些甚至半蹲着打起旽了。突然不知哪个坏小子大叫了一声“走鬼呀!”(下方名词解释1),正在发呆或打旽的同学们迅速跳起来跑到操场的另外一边。我也在发呆,正条件反射准备一起跑,旁边的同学一手把我拉住,示意体育老师到了。一脸懵逼的老师吹哨把逃跑的同学召回原地后忍不住说:“你们得多爱跑步才能一见到我就跑呀!好吧,全体立正,向左转,绕操场跑三个圈。”
于是我们边跑边抱怨捣乱的同学,他憋屈地解释:“我本想说“老师来了”,不知怎的就喊成“走鬼”了。”
我们原本不知道班上有多少同学去摆地摊的,这次一下子全清楚了。据说后来班里的“金手指”(名词解释2)向班主任举报这部分同学“上学不好好学习,放学扰乱社会治安”,学校约谈家长,他们的副业就搞不成了。
事隔多年,方明白冥冥中是有“天机”的。也许是“大蕉”通“大钊”,才注定“革命尚未成功”的。何以恰恰曝露在历史课(历史本是个轮回),恶化在体育课(搞运动)上,又是“举报”呢?这就是天意呀!
名词解释(跟我学粤语):
1、走鬼——广东的“自由职业者”在长期的“游击战”中总结的一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经验,那就是比城管跑得更快,方不致于“合法财产”被冠以“乱摆乱卖”的名义没收掉。通常一个片区摆地摊的会合伙雇一个“望风”的“哨兵”,此人一看到城管的车或人就会高喊“走鬼呀!”来通知“撤退”。由于这一口号,广东人民后来统称无证摆卖的流动摊贩为“走鬼”。
2、金手指——传承自90年代黑帮电影的专有名词,泛指专戳背梁举报同僚的官方代表。如果是来自黑帮内部的举报者,警方称为“线人”,黑帮则称为“二五仔”。
呵呵,小时候农村电力还不普及,晚上上茅房要拿蜡烛。那年冬天,拉完屎出来,看到自己家的鸡都在棚子上睡了我就拿蜡烛点一大公鸡的尾巴,点不着,一股糊味,那时候农村摩托车加油都拎个壶,加差不多拿回家还能引柴火的,气急败坏的我拿过油壶,拿着毛刷把它的屁股严严实实刷了一遍。然后拿着蜡烛,只听砰一声一大团火苗子炸了,那大公鸡直接就跟东风导弹一样,满院子跑,火光四射!吓得我爸妈都跑了出来,只见这公鸡屁股跟拉稀一样,全是火苗子,家里的柴火垛直接给点着了,我爸妈大叫逮住他逮住他!然后拿盆子灭火,无奈冬天缸里水都结了冰,爸妈赶紧跑回屋里拿着烧水的壶就浇,可怜的鸡我还没逮住,竟然从我家木门下面的门框跑出去了,然后,那晚,隔壁家的堆得玉米柴火垛火光冲天!煞是灿烂!全村男人拿着水桶过来浇水灭火,隔壁大娘瘫在地上哭天喊地,哪个天杀的要灭我们家啊?作孽啊!简直就是作孽啊!天杀啊!第二天,看着邻居家墙上的黑灰,好在扑灭及时没有烧房子,可怜那只鸡,再也没找到。那一年直到过年,我爸妈看到鸡就会给我来一顿毒打
我家老婆管钱,平时呢我也让着老婆,女儿那时候还小,两岁不到的样子,可能感觉老婆对我大呼小叫的,然后花钱还得找老婆要,有一次,借给别人的钱,别人到家来还,四万五,我记得,放在客厅茶几上,大伙就坐在客厅聊天,然后女儿悄悄从五千那叠散的钱拿了一小叠给我,说:给你,爸爸,藏起来。老夫的那个心软的一塌糊涂,止不住得笑啊,女儿急了,说别笑啊别笑,很着急的样子,那是怕被妈妈发现爸爸又没钱了。我真的想不笑,配合女儿一下,可是,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真的笑得合不拢嘴啊!这辈子我都会记得我的贴心小棉袄焦急的压着嗓音叫我别笑,我一边把钱藏起来,一边笑得合不拢嘴!
这其实是个反衬文学技法,个人举个例子,范进中举,没中举以前家里多难过,考试一场回来,家里媳妇老娘饿了两三天。可中了举呢,这大哀衬大喜衬的,人都疯了。
再看他老丈人胡老爹,本来在范进面前耀武扬威,女婿一中举,立码态度大变,连让他打也不敢打了。
这也是反衬。
最搞笑的反衬还有一例,就是群英会蒋干盗书,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众人与蒋干一齐拍马,大赞丞相高明,曹操一面装着受用,心里叫苦连天,大骂蒋干蠢货,
没人会训练水军了。这真是直接以乐托哀。
问题:“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到底是什么样的?
前言
这句话出自清朝王夫之的《薑斋诗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知此,则“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与“唯有终南山色在,晴明依旧满长安”,情之深浅宏隘见矣。
一、陪衬与反衬
通过描写景物来反映感情,有两种方式:
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是陪衬。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是反衬。
下面分两段来说, 看看什么是陪衬、什么是反衬。
二、陪衬
1、以哀景写哀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面四句都是写景,通过修饰语:枯、老、昏、古、西、瘦、夕,来修饰中心语:藤、树、鸦、道、风、马、阳,组合成了一连串的凄凉悲苦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还有后面的断肠人与天涯,这些意象(景物)抒发的正是诗人落寞孤寂的情感。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同样的道理,描绘的景物,很符合作者悲伤的心理,这就是陪衬。
2、以乐景写乐
王夫之的《薑斋诗话》中提到的“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出自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 之一: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杜甫历经千辛万难,终于逃离长安,到了唐肃宗的行在。
颔联“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太白、武功,指太白山、武功山 ,杜甫很开心见到了唐王朝的希望,因此“影静、心苏”。
这是以乐景写乐,也是陪衬。
唯有终南山色在,晴明依旧满长安,出自唐·李拯《退朝望终南山》
紫宸朝罢缀鸳鸾,丹凤楼前驻马看。 惟有终南山色在,晴明依旧满长安
终南山很美,长安城风光明媚,这也是以 乐景写乐。
三、反衬
1、反衬 --以乐景写哀
反衬有两种,一种是以乐景写哀,例如《薑斋诗话》中的引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
《诗经·小雅·采薇》中这两句写了一个士兵,出征的时候,心情愁苦,但是春光美好,杨柳依依。
又如杜牧七律《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前四句写江南的春景明丽,为朋友之远行助兴。 五六句用对比手法,写裴坦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而自己沉浮下僚,仕宦飘零。结尾遗憾的说自己到京城后,定是独自寂寞 。
这也是以乐景写哀 ,同时用好友的快乐反衬自己的失意 。
2、反衬--以哀景写乐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这两句写征人归乡的时候,心情是愉快的,但是天公不作美:雨雪霏霏。
这就是用哀景写乐。
又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捲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大漠风尘里,日色昏暗,红旗半卷,喜得胜利的捷报,
结束语
再古诗词中,陪衬多,反衬中以乐景写哀也极多,但是用哀景写乐相对较少。有诗友们还有其他的例子吗?可以写在评论中,一起探讨交流。
@老街味道
到此,以上对于毕业证上的城中毕字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毕业证上的城中毕字是什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有高中学籍可以上三加二吗谢邀回答。高中学籍不能上中职3+2。3+2是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联合办学一种五年贯通制大专培养模式。报考中职学校3+2大专有以下条件:1.当年参加中考的考生,且中考成绩达到录取学...
文章目录:白城毓才小学好不好通榆毓才高中学校是公办的吗白城三中和毓才哪个初中好一、白城毓才小学好不好不错白城毓才实验学校始建于1998年,是白城市唯一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学隶属于...
文章目录:2011年伊宁县地区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和省市培养招聘工作结 ...考导游证都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在伊宁市哪里可以报名?一、2011年伊宁县地区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和省市培...
大家好,关于计算机二级证书哪里查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计算机二级证书哪里查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计算机等级证书查询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在网上是暂时查不到的,因为国家教育部...
文章目录:学校扣押毕业证合法吗毕业证老师扣着不给怎么办学校扣押毕业证触犯了哪条法律学校可以扣留学生毕业证吗学校不发毕业证怎么办?学校扣押毕业证合法吗扣留毕业证违法吗学校无权扣留毕业证,你有权利维护自己...